惊堂一嗓大鼓响,余音绵延湖水长。程岭大鼓书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民间茶馆,活跃在乡间大户的喜宴上,到清代中叶发展到了鼎盛时期。很多鼓书艺人子承父业,数代相传。清朝末年,社会动荡,民不聊生,鼓书行业万户凋零。改革开放后配资乐,几近消亡的大鼓书又回到了民间文化娱乐生活中。沐浴着时代的阳光,程岭大鼓书已经是省级非遗。
“三根竹竿架上鼓,两片板儿手中舞;张口道明甜与苦,唱遍程岭今与古。”史料记载,大鼓说唱在唐宋时期就已流行,各地流派不同,但风格大致相同。
程岭大鼓书属于板腔结构体系的声腔,唱腔委婉优美,内容褒忠斥奸,情感色彩鲜明。服饰道具简单,一般以对襟长袖褂为主,是一种说唱兼具的曲艺形式,俗称“打鼓说书”,曲调多源于传统民间音乐和地方小调,唱词多为七言或十言的上下句式,用方言叙事抒情,既有北方的豪迈之气,又有南方的细腻之情,别具风味。与河北迁西、安徽全椒等地流行的“双人大鼓”不同,程岭大鼓书是一人表演配资乐,一张嘴、两片板、三叉竹架支上鼓,就是全部家当了。一个人连说带唱加表演,世间万象尽在其中。过去,唱词内容多为历史演义、武侠公案、战争场面等,是为“旧书”,新时期以来,创作了不少以乡村生活、政策改革、寓言典故为题材的唱词,被称为“新书”。
“大鼓一敲咚咚响,父老乡亲听俺讲。一臣不保二君主,忠臣不保二君房。”这是《杨家将》选段;“乾坤不动日月忙,万物生长靠太阳。都希望孩子发展好,教育子女靠家长。家长就是好老师,好老师才能教出好栋梁。”这是新编鼓书《做一个合格的好家长》选段。无论新旧,大鼓书里,故事的结局都是好人有福报、坏人作恶没有好下场。大鼓书无形中匡正了人们的为人之道、处世之理。
泊湖通南北,鼓书说天下。据说,大鼓书由渔鼓衍化而来配资乐,还曾不间断地出现了一批名角。说唱艺人们代代相传,薪火不绝。百余年来,他们沿着水流撂摊卖艺讨生活,特殊的生存环境使大鼓书形成了独有的艺术特色。
程岭乡是宿松最早的原住居民集中区域,存有省级文保单位“黄鳝嘴”遗址。黄鳝嘴遗址位于刘塝自然村境内的大塔山北面缓坡上,凉亭河流经遗址东侧,内涵丰富,文化面貌复杂,对研究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。直到现在,沿荆桥河床一带仍有古代遗留下来的铁渣和南宋时期的瓷片。大量的遗存,证明当时冶炼规模的宏大。
新时代的程岭,正在描绘一幅幅美丽乡村新画卷。土地真是神奇,撒下什么种子,就有什么收成。好时代赋予大鼓书新的雨露阳光,艺人们又开始发出新芽,虽然年事已高,但他们在别人的帮助下,利用互联网直播说唱和发送演出视频,还时常呼朋唤友,济济一堂,打板击鼓,绘声绘色地说说唱唱:
程岭乡,好风光,仙人洞,凿山上。多少美故事,都在洞中藏。月山峭壁留古韵、泊湖水映诗行行。程岭乡配资乐,文化乡,黄鳝嘴,远殷商。南宋麻地坡,皖商之源长。文南词演新日历,黄梅小调人人唱。
亿正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