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6年春天配多多,戴笠登上了从青岛起飞的C47军用专机。当天,雨雾弥漫,舷窗被水汽覆盖。机舱内堆满了文件和行李,油箱加满了800加仑的汽油,专机准备直飞重庆。然而,不到两小时后,南京江宁岱山传来了剧烈的爆炸声。山坡上的火光映照着雨幕,飞机上的16名机组人员和随行人员中,只有一名飞行员侥幸生还。多年后,这位飞行员回忆道,飞机本身并没有任何问题,但当时的政治环境让他无法说出更多的真相。
1946年3月17日清晨,青岛沧口机场被湿冷的雾气笼罩。跑道上积水泛光,地勤人员在泥泞中检查飞机轮胎。停在跑道尽头的,是编号为C47-222的军用专机。戴笠穿着湿透的黑色风衣,走向机舱,背后是随行的军统人员和几只美式铝合金行李箱。机舱里加满了800加仑的汽油,准备向重庆进发。这次行程先从南京起飞,到青岛再转回南京,最后飞往西南。作为国民党特务系统的核心人物,戴笠掌控着情报、人事和暗杀任务。他在青岛的北方布局非常重要,尤其是在美军驻扎的港口。青岛站人事频繁更替,戴笠亲自前来整顿,并宴请美海军司令柯克,讨论航运和情报合作。
展开剩余77%清晨的青岛机场静悄悄的,只有雨点拍打机翼的声音。气象报告显示,沿途有低云和浓雾,天气十分恶劣。虽然有人建议延迟起飞,但戴笠坚决决定按计划起飞。他刚处理完青岛站的事务,南京有重要会议,重庆还有安排需要他前往。戴笠检查了一下手表,示意机组可以起飞。上午11时45分,发动机轰鸣,飞机开始在湿滑的跑道上加速。
飞机起飞后配多多,沿海岸线向南飞行,再转向西南飞入江苏内陆。机舱内闷热而潮湿,舷窗上雨水模糊了外面的景色。飞行员低空飞行,躲避恶劣的高空气流。生还者回忆说,飞机一切正常,发动机声音平稳,仪表显示没有异常,飞行过程也没有出现任何机械问题。
当飞机接近南京江宁的岱山时,山雾中突然传来一声巨响。低飞的飞机未能及时避开山体,撞击发生在瞬间。机头撞碎,燃油喷洒四溅,火光照亮了山坡。山风吹起浓烟,雨水与炽热的金属碰撞发出刺耳的声音。机上16人,除了一名飞行员外,所有人当场死亡。
南京当晚接到电报,蒋介石亲自题写了挽联:“雄才冠群英,山河澄清仗汝迹;奇祸从天降,风云变幻痛予心。”官方结论称,恶劣的天气导致飞机低空撞山。尽管如此,幸存的飞行员多年后回忆说,飞机并没有任何故障,只是当时的政治环境不允许他透露更多信息。
戴笠的死亡震动了整个国民党政府。他作为军统局的核心人物,掌控着特务、暗杀和情报网络。他的死让上海滩的各方势力产生了动荡。杜月笙之子杜维善回忆,当时上海滩的商界都在议论此事,但并没有人知道这场意外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后果。坊间流传了许多关于戴笠死亡的说法:有说法认为是高层清算,也有说法认为是美方介入,甚至有人猜测是军统内部的斗争。尽管各种猜测纷纭,但没有证据能够突破官方发布的结论。
当地村民回忆说,岱山的雨水把飞机残骸的痕迹冲刷掉。山坡上的碎片被清理,草丛逐渐长起。戴笠的遗体覆盖着国旗被送往南京灵谷寺。唯一幸存的飞行员被隔离,调查结论简洁地归结为“恶劣天气”。多年来,飞行员的口述成为了唯一的证词,他提到,飞机并没有任何故障,事故的真正原因一直未能公开。
戴笠之死成为了历史谜团,直到今天,关于这起事故的真相仍然没有明确的答案。岱山的风雨、飞行员的回忆、以及官方结论,都让这段历史充满了无尽的猜测和阴影。飞行员的叙述像风一样,在历史的长河中回荡,让人不禁思索:这背后,是否藏着更深的秘密?
发布于:天津市亿正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